10月19日,中国著名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刘慈欣携《三体》德文版亮相法兰克福书展并应邀于当晚在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举行了读者见面会。 见面会于晚六点开始,五点刚过,仅有70余座的讲堂内便挤进了一百多人,他们几乎人手一本中文、英文或者德文版(试读版)《三体》。刘慈欣表示,很高兴来到德国法兰克福与大家见面,“坦率地说,十年前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实想不到有今天,当时如果有人跟我说中国的科幻作家能在美国、欧洲、西方世界得到读者的喜爱,我就会劝他说干脆你去写科幻,别让我来写。”现在《三体》在全世界读者当中引起的热烈反应确实让他感到比较意外,同时也促使他更多地去思考科幻写作的本质。 刘慈欣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科幻可能是最具世界性的,在科幻小说中,人类不是作为一个个种族、国家出现,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 刘慈欣认为,如果大家想全面而深刻地了解某位作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知道世界在他的脑海中是什么样的图像。对他来说,如果用一个很拙劣的比喻,就是这样一幅图像: 假如整个宇宙就是我们的一个城市,比如法兰克福――法兰克福太小了,就比如北京吧,银河系就是我们所在的这座大楼,太阳系就是我们这座楼的地下室,地球就是地下室的一个储物柜,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这个储物柜里,我们知道城市和大楼的存在,但是我们有生之年都无法打开这座储物柜的门,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科幻作家,脑海中的世界图像。 刘慈欣说,现实主义的文学描写储物柜里人们的爱恨情仇,勾心斗角,各种关系,一代代如何在储物柜里延续,而科幻则运用想象力想象着如何打开储物柜的门,如何进入地下室,进入这座楼,再由这座楼进入城市,想象着我们怎么逛五光十色的大超市,在广阔的公园里玩…… 在与法兰克福大学中文系杨治宜教授的对话中,刘慈欣坦言,他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中更注重科幻的架构,而对小说人物性格丰满性的塑造方面并未投注过多的精力,更多地是把他们当做某些观念的符号,即使是他所崇拜的科幻大家C.Clarke在这方面也并未能达至完美。而在与读者的互动中,刘慈欣则透露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确通过总统办公室向出版方索要过其《三体》的第三部。 据版权方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代表介绍,目前《三体》已经输出了包括英语、西班牙语等在内的11个语种的版权,截至今年6月,英文版销量已经超过16万册,并仍在持续热销。作品得到了《纽约时报》、《纽约客》、《华尔街日报》等推荐介绍,也得到很多人的喜爱,扎克伯格把它选入读书俱乐部指定书目。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见面会上,刘慈欣和法兰克福孔子学院的齐友还分别朗读了中、德文版的部分章节。据悉,《三体》德文版将于12月正式上市,阅读使用的则是试读本。 法兰克福孔子学院院长王魏萌(Christina Werum-Wang )、中方院长复旦大学教授潘锐,法兰克福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治宜、德文译者德国汉学家郝慕天(Martina Hasse)以及中德出版方的代表和读者等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