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CHINA TIME”期间的中德对话由汉堡大学孔子学院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健康及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罗伯特.博世基金会于9月10日晚共同在汉堡豫园举办。本次对话的嘉宾都是来自中国及德国的博世基金奖学金获得者们,他们都分别在德国和中国有数年的工作经验并在当地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西方国家间的国际交流已经有漫长的历史,但是德国与中国的交流仍是年青和有生命力并还有很多领域有待发展的,本次的话题将围绕四位嘉宾分别在各自国家的体会与经验,以及在中国和在德国生活的异同展开。
首先汉堡大学孔子学院的康院长及博世基金会中德教育项目的项目的负责人马克.比尔曼(Marc Bermann)先生对今晚的话题和嘉宾做了简介,两位来自中国、在德国实习的嘉宾分别是法律专业的双硕士冯金衡和目前就职北京周报总编吴云飞。两位来自德国的嘉宾分别是曾在中国昆明任教的德国教师卡洛琳.科曼女士(Carolin Kemen)和曾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伊莎贝尔.黑森博格女士(Isabell Hinsberger)。
两位在中国工作的德国嘉宾首先向大家谈起了她们在中国的感受,她们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中国人对外国人非常的热情,而在在德国,德国人对待外国人时往往采用公平对待的态度,对待外国人与对待德国人没有什么差别。她们发现,中国老百姓很喜欢主动的和“老外们”打招呼,甚至有的时候在中国的“老外们”可以享受种种特种对待,比如在超市付款或者在证件办理的时候有时都不用排队。在中国久了,渐渐的就学会了办事情灵活机动,偶尔还会钻钻空子。在中国工作之余,她们也想过和中国人交朋友,但是后来她们发现,虽然中国人对外国人非常友好,中国人也非常好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与中国的“朋友们”还是很难找到共同语言。
接着,两外在德国实习的中国嘉宾也谈了谈他们在德国实习期间的感受。回忆起初来乍到德国的时候,他们真有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感觉,也没有人帮助他们。在德国的日子,是相当艰辛的,也很难真正的接触到德国社会。 他们自己也分析了原因,一方面 ,中国学生当当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的国度,适应初期往往太过小心翼翼 、太过面腼腆,观察大于实践、被动大于主动。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德国人对人比较冷淡,德国人很有礼貌,有礼貌 但是无心交友。并且有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德国的时间相对短暂,很多学生都抱着尽快学成回国的态度,往往 集中全部心思学习,这样就没有剩余的精力交朋友、参与社交活动了。所以,中国学生在德国的学习期间往往很难交到德国朋友。然后,他们又以他们的眼光谈了谈他们对外国人在中国这一话题的感受,73年出生的吴先生80年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外国人,他说当时在中国,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就像是动物园里德珍贵动物,中国人看到他们都觉得非常的好奇,好像看热闹一样。而现在,中国人对外国人则非常的热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人非常好客,并且有着一种同情外国人的心理,再加上中国人乐于助人,他们总是想,这些外国年轻人往往只身一人,父母有不在身边,关心关心他们是应该的。尤其是中国人对德国的第一印象非常好,中文示意“德者道也”,德国中文的意思就是一个有道德的国家。
最精彩的环节就是随后的观众与嘉宾共同讨论的环节。首先大家谈到了讨论融入问题。观众提出了怎样才能成功的融入?什么是融入?是不是自己不想回国就是融入吗?还是可以在新的国家生活就是融入?嘉宾们的共同的感受是,融入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一种有否是在家、是否有朋友圈的感觉,当然每个人对融入的定义和感觉也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就融入社会这个话题,是否想在一个新的国家呆一辈子不是特别重要,而是当事人内心的感觉更加的重要。另外来自德国的嘉宾提到,很多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即使有了一种在家的感觉,但是还是觉得自己不属于中国社会。
又有观众提出对德中双方来说在对方国家生活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嘉宾的回答又回到了融入的问题,融入所在国社会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所说的和谐社会,就是和而不同,融入社会并不是说一定是什么都要和当地人一样,其实也不可能,就算一个中国人在德国再久,他讲的德语还是有中国口音。生活习惯、言行举止、文化背景不一样的两个全体很好的和谐融入谈何容易,更别说进一步通过更深层次的交流来了解对方了,比如说宗教文化交流。总而言之关键是和睦共存,相互补充,达到和谐。
还有观众提出中国人之间怎么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在哪里?与德国人不同的是,中国人如果交情好的话,往往可以互相多管闲事,比如朋友间各自的家事,隐私也会关心,甚至还会出出主意等。如果两个中国人说“有时间到我家坐坐”,那么就意味着只要有空就可以随时随地到对方家拜访,而德国人相互拜访一定要事先约时间。
还有观众问,都说德国人冷淡,是否就意味着他们不愿意交朋友?和德国人更难交朋友?中国人很好客,是否就意味着他们更愿意交朋友?和中国人更容易交朋友?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说可能只有在北德的人才比较冷,德国其它地方的人们完全不一样。也有人说交朋友还是因人而异,德国和中国都有愿意交朋友的人,也都有不愿意交朋友的人。
在最后的总结对话中,大家也达成共识,能成功融入所在国固然重要,能否成功融入当地社会和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是紧密相关的。也许更重要的还是自己在外国的经历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同的、互补的想法,以便自己以后带回到自己的国家,更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中德双方友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同享受了豫园茶楼丰盛的中式自助晚餐,结束了本次中德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