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汉堡孔子学院10年7月“中德对话”
发布时间: 2010-08-02     文章作者:     访问次数: 287

 

   汉堡孔子学院本期的“中德对话”一如既往地在本月第一个周五晚19点在豫园茶楼报告厅如期展开。本次对话的话题是:“中国与德国的建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本次对话的德方嘉宾是2010上海世博德国馆的建筑设计师Lennart Wiechell先生,中方嘉宾是来自汉堡著名的WES& Partner景观建筑事务所的景观设计建筑师刘玉树先生。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城市将怎样得到持续化的发展?德国的答案是“和谐都市”,名为“和谐都市”的德国馆为大家展现了一座均衡、和谐的都市。中国的答案是什么呢?中德双方建筑设计的异同在哪里呢?在孔子学院院长康易清对本次对话的嘉宾和话题做了简短介绍之后,观众们带着种种疑问开始了对话。
    首先德方嘉宾Wiechell先生对世博德国馆的设计向观众做了一个介绍。德国馆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物本身高20米,整体德国馆被设计成一座空间雕塑,四个大型展馆主题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一种稳定的平衡感。 展馆外的银色外壁采用一种特殊薄膜,白天可以减少紫外线照射,在夜间可以用作灯蓬,为展馆提供照明。 从地基到馆顶的植物无处不显示着“和谐、平衡”的设计理念,真正的达到了景观和人的完美与和谐的结合。随后Wiechell先生又对中德双方设计建筑状况进行对比,与德国相比中国的设计建筑在科学性上还有待提高,中国的建筑施工往往在施工之前没有经过彻底的精心设计,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还不够到位,没有进行彻底的勘察工作,比如,施工地及周围的水质、地质、自然情况。举上海为例,上海的地基较软,于是建筑设计的地基建设工作要求很高,德方的建筑往往在实施开工之前,对于打桩地基都要经过严格的设计、计算,往往每个桩之间的距离误差都要精确到几公分之内。而有的中国工程,不管什么建筑项目,盖楼之前都先打上足够的桩,也就是说,不管是盖五十层的大楼还是二十层的大楼都按照一百层的大楼来打桩,这样不仅存在能源浪费的问题还会出现实际所建建筑与所建地基相矛盾的问题。其次,与德国设计建筑相比,中国的建筑往往对于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概念考虑不够周到,以上海浦东为例,各种高楼、新奇建筑林立,每一个单个建筑都是一件华丽的艺术品,特色鲜明,但是如果把整个浦东地区来整体观察,效果就显得有些自相矛盾了。就好像一个人,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却让人觉得不得体,正统的西装配着名牌拖鞋,再搭上一个时尚草帽,整体效果不言而喻了。以上两点也都是于世博的和谐精神所背道而驰的。
    中方嘉宾刘玉树先生首先就中德设计建筑行业的不同点提出了他的意见。第一,项目数量上的巨大区别。与高速发展的中国相比,德国的设计建筑行业处于相对萎缩状态,大部分只是补建、整修与维护项目。反观中国,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农村还是城市都处于高速建设状态,每天、每小时都有大量的新建项目在设计、实施、完工。第二,从设计师的角度看来,中德设计施工的发挥空间不同。正如第一点中所述,德国的项目基本上全是补建、改建和维护项目,导致了设计师设计和项目的实施相对保守,发挥空间有限,相对较多的考虑周围的实际情况、从符合周围的整体景观作为出发点等等。而中国的项目,设计师得到的经常是大片大片的空地,周围也是空旷之地,设计师自由发挥空间很大。第三,项目设计、实施到完工的完整性问题。德国设计建筑在各个环节会严守设计要求,项目最后完工所达到的结果往往在当初设计时就有相应的要求。而中国的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完工,往往会因为参与方的增加,及实际实施中的问题等种种原因,导致最终完工建筑与最初设计产生偏差。完工建筑的质量也往往得不到保障。随后刘玉树先生又阐述了中德设计建筑行业的相同之处。首先,德中双方都追求在可持续性、节能环保性、生态性方面的发展,这也是全球目前各行业共同的发展趋势。其次,德中双方设计建筑都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美”。也就是说一种自然的、真实的美。举个例子,中国很多大城市的广场和小区,都有很多的盆景与草皮,而这样人工草皮与盆景往往让人有一种“非自然”的不安全感,怎样实现一种自然而然的美,逐渐成为德中双方设计建筑行业的共同的追求目标。最后一个共同点就是,双方的设计行业都是高挑战的行业,繁琐、复杂往往是双方设计行业的代名词。最后双方嘉宾达成共识,德中双方的设计建筑行业从事人员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思维开放、彼此包容的程度,不断通过开办展会、互派留学生、业内人士互访等交流形式加深双方的沟通。
    本次中德对话真正的高潮出现在最后的嘉宾观众互动阶段, 围绕本届世博的主题“BETTER CITY, BETTER LIFE”大家展开了讨论。一方面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里到处是高楼大厦,加上市场炒作导致房价猛涨,人均空间萎缩,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市里相续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家庭问题。城市化是否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中国老百姓是否对当今中国社会感到满足呢?然而,正是因为意见的不同,才显示出了讨论的意义。也有意见认为,外国人在媒体上看到的中国四合院,他们爱上了它的宁静,真正的中国传统生活。但是如果让他们天天在那里生活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呢?一个院子内十余户人家共用一个卫生间,没有网络、电信设备,每天都要擦拭布满灰尘的鞋子。比起现代小区,每个四合院的承载量最多十余户人家,同样占地面积的一栋住宅楼却可以容纳至少二十到三十户人家。似乎更符合中国人口的实际国情是现代住宅楼群。再者,在现代的大城市里,亲戚们、长辈和年轻人经常会在同一个住宅小区甚至有时会在同一栋楼购置房产,完全解决了老人的赡养和孩子们的照顾问题,老人孩子其乐融融,“常回家看看”变成了城市人每周都能实现的梦想。而相比之下,不用说邻里不相往来,在国外,长辈们和他们的孩子们一年又有几次往来呢?中国的新城区住宅区基本完全解决了安全、水、电、气、网络、电话等一系列设施的保障问题,城市化之前三天停一次水,两天停一次电,手机时不时没信号的生活,到底哪个更让老百姓满意呢?中德双方嘉宾、观众各抒己见。到底更好的城市有没有为老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这个问题看来只有等读者们自己去解答了。最终,中德双方友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同享受了豫园茶楼丰盛的中式自助晚餐,讨论直至晚上十一点才结束了本次中德对话。


【关闭窗口】
1
底部信息
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