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我院中外研究生师生一行49人前往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乌村开展为期两天的文化考察。学院学工办主任、2019级硕士班辅导员李洁老师带队前往。
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乌镇地处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北端,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即使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仍旧保留着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师生一行抵达乌镇东栅景区开启文化之旅。11月30日的乌镇烟雨朦胧,尽管天气十分寒冷,仍挡不住同学们学习走访的热情。初遇乌镇,古朴老街、青石板路、古桥景观……一幅幅水乡图景映入眼帘。在导游的带领下,师生一行参观了江南百床馆、高公生酒坊、宏源泰染坊和茅盾故居等著名景点,深切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在之后的自由活动中,同学们或小坐水边拍照取景,或在烟雨氤氲中漫步悠行,或小憩片刻与店家热情攀谈,沉醉于如诗的江南画卷中,体悟浓浓的人文情怀。
翌日,在两位导游的组织带领下,同学们先后参观游览了乌村安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和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智慧交相辉映的风貌。乌村西临京杭大运河、南接乌镇西栅景区,包裹于碧水绿荫中偏安一隅,阡陌农田、河流水系、池塘菜园,完整再现了江南水乡的村景风貌。踏在乡村气息浓厚的路上,走过渔家、米仓、酒巷、竹屋、桃园,宛如一幅真实的写意画,身入其中,令人有晕然陶醉之感——满眼的素雅清新,满鼻的沁人心脾,满心的恬淡祥和,满耳的吴侬软语。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到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是同学们此刻心情的写照。
而在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师生一行又感受到了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瞬息万变。会展中心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的主要场馆和永久会址,整体建筑融入大量白墙黛瓦、临水连廊等经典江南水乡特色元素。通过参观中心内外的会场设施,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承办地所具有的开放、包容、互联、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绿色的乌村手环,要进入乌村景区,在乌村里面吃住行玩,全得靠它。截上手环,显示扫描成功,就可以进村。据导游介绍,不论是坐游览车、到自助餐厅用餐还是参加游玩活动,不需要带门票,只需要刷手环就能一站式搞定,互联网也实实在在地改善着乌村的生活方式,并为慕名前来的游客带来游览上的便利。
本次文化考察的互动环节为藤编制作,这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编织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学们在手工老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编织出了各种各样精美的手工艺品,“太奇妙了,藤条经过一丝一缕的交错,就可以编织出精巧的杯子”,有同学如是说道。午后,同学们又都参与到射箭、钓鱼、喂养小动物、烘焙等游玩项目。在这里可以放松平时忙碌的心情,体味一下都市中少有的传统文化韵味,不经意间就会留下了许多难忘而美好的回忆。下午三时,全体师生乘车返回上海,结束了此次令人愉悦的文化之旅。
2019级中国学生胡佳路表示:这次秋季考察我们既参观了传统的古镇建筑又体验了现代的互联网大会召开地,看到了乌镇旅游的发展吸引到海内外很多游客,对我们理解文化传播很有帮助。另外,整个考察让同学之间联系更紧密,大家一起吃喝玩乐,拍摄了很多好看的照片,特别开心,十分期待下次的文化考察!
2019级柬埔寨留学生黄桂丰表示:在乌镇东栅景区中,我们看到河岸两侧古朴的民居,古色古香的青瓦白墙,原有的古代老房屋建筑都能够保留得很完整,可以说是中国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以前我只在中国古装影视剧中看到类似风光,在这次乌镇乌村的文化考察中,终于有机会亲眼看到中国古镇了,非常美!我们还参观了茅盾故居,了解茅盾文学、生平和历史,我们还参观了百床馆、染布坊等,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当地的民俗文化。
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培养的特色项目,乌镇之行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在观赏和体验中感受民俗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希望同学们借助于文化考察的平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外沟通搭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