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凝聚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共识与力量,12月28日下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在光华楼东主楼1001室和501室举行建设“第一个复旦”主题党日活动。活动还邀请了党外教师代表参加。教工一支部书记许国萍、二支部书记杨蓉蓉分别主持专题研讨。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围绕如何理解“第一个复旦”的内涵、如何为建设“第一个复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复旦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老师一致认为,建设好“第一个复旦”,要有历史的责任与担当,要传承复旦传统与精神,以德为先,保持高度的进取态度和热情。
党员老师们就“第一个复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胡文华副院长谈到:第一个复旦的精神就是要做出中国特色,对标世界顶尖,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教学中发现问题,不断磨砺,提升质量。许国萍老师谈到:建设第一个复旦,需要每一位复旦人的努力和奉献,还需要在第一个复旦的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形成合力,在科研和教学上建成团队,真诚合作,出有影响的成果。盛若菁老师认为:第一个复旦可以理解为争创一流,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可以理解为敢为天下先,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以创新推动学校发展。第一个复旦富含中国鲜明特色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第一个复旦也指,薪火相传,日月光华,生生不息。第一个复旦的目标,对复旦人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勇气、创新、坚守、传承。吴金利老师认为,“第一个复旦”就是要在全世界树立起复旦的标杆,让其他国家学习效仿,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复旦,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孔子学院于杰老师认为,建设“第一个”复旦首先要传承复旦精神,继续发挥复旦优良传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持工作热情,有韧劲儿,坚定敢争第一、勇夺一流的信念,不断提高为国担当、为国分忧的思想行动自觉。
在怎么建设“第一个复旦”上,老师们也展开了热烈而坦诚的讨论。刘鑫民老师认为,可以从本专业角度,对“第一个复旦”进行语言学的分析。杨蓉蓉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要做“国之大者”、“学之深者”、“识之明者”,不断打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理论和理念,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形成“互学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术共同体。李晓娟老师谈到:第一个复旦,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努力。作为复旦的一名对外汉语老师,我们的职责就是用语言打开外面的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在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同时,立德树人,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在我承担的泛读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课堂绝不仅仅局限在90分钟内,而是贯穿于上课前、课堂中,乃至课堂结束后,甚至在学生离开中国之后。我们的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他们与中国沟通的有持久力的通道。在泛读的课堂上,我们教师负责学生教会学生怎么读。在课堂之外,我们搭建了阅读分享平台,让他们享受汉语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打开心扉,分享成长经历、消除文化隔阂、了解中国社会。虽然阅读是语言的功夫,但其实阅读更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李洁老师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职责和使命,便是服务保障广大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让他们在校读书期间,深刻认识到“强国有我”,复旦大学由来已久的红色基因,如何传承复旦“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心有所信,培养大视野,大格局,树立大志向、大目标。
罗剑波院长参加了所在一支部的研讨,他强调指出,建设第一个复旦,是总书记的要求和期盼,老师、学院都是复旦的一份子,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围绕“国际顶尖、中国特色”的目标,国际顶尖就要有国际顶尖的教材、师资和课程建设,创建顶尖的课程标准,广大教师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在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征程上,学院全体教师将团结一致,同向而行!
王颖书记参加了所在二支部的研讨,她勉励指出,“第一个复旦”,是党中央对复旦提出的目标要求,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复旦人的责任与使命。全体国交人应该在学校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定位,规划好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发展,朝着目标,持续努力,厚积薄发。以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建设“第一个复旦”,努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