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当龙船开来时》儿童木偶剧在爱丁堡上演

发稿时间:2016-06-24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277



当地时间69日,由奥地利艺术家卡琳·舍费尔创作的舞台木偶剧《郑和——当龙船开来时》来到爱丁堡。在爱丁堡大学苏格兰孔子学院和“苏格兰—中国教育网络”的联合支持下,该剧在爱丁堡市Central Hall倾情上演,当天共演出3场,吸引了大约600名苏格兰中小学生及各界人士到场观看,获得了热烈反响。

在中国,郑和早已成为中外交流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性人物,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欧美民众来说却并非如此。如何在有限的1个小时的舞台剧中充分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相当的挑战性。

在舞台木偶剧开始之初,表演者扮成一位中国古代老夫子,在屏幕中央的白纸上写下汉字“船”,随着背景音乐的改变,“船”的各个笔画如同是有了生命一般,在屏幕上游走、变形、移动、组合,最后竟拼出了一条船的模样,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随后,表演者以同样的方式介绍了“龙”、“肆”、“郑和”等与故事有关的汉字,整个展示创意十足,观众看得兴趣盎然。

在该剧的主体部分,创作者并未如史书一般展示郑和波澜壮阔的船队和航海生涯,而是选择了随同郑和一起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在阿拉伯半岛、非洲、南亚等地的奇遇,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展示了郑和为了传播中华文明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舞台木偶剧展示的第一个场景是马欢同阿拉伯人交流中外医学、购买草药。虽然两人之间存在巨大的语言障碍,但是通过手势和动作的比划,成功实现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之后,马欢来到了肯尼亚,同当地人民购买特色动物如长颈鹿、斑马等。在最后一个场景中,马欢来到了南亚,购买了诸多香料、干果、象牙等古代中国没有的物品。

本场舞台木偶剧选取郑和作为切入点,展示了在语言交流不畅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文化交流,展现出古代中国渴望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望,也增进了当地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在节目最后,观众席爆发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图一、图二:演出结束后,孩子们走近演员、木偶道具)


该剧的视频片段:http://www.figurentheater.at/english/zheng_he_videoclip.html


(撰稿, 谢婧  爱丁堡大学苏格兰孔子学院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