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总书记回信精神 汲取航天人昂扬斗志——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参访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发稿时间:2020-10-09 来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作者: 浏览次数:438


202072日下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由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吴中伟率队,党员教师一行30余人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参观学习。本次活动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开展“四史”专题教育系列活动之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又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创建于19618月,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大总体院和八大科研生产联合体之一。在航天八院科技委顾问、第三党支部书记、复旦大学校友翁伟梁,科技委副秘书长、第二党支部书记陈沁等领导专家的陪同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党员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八院院史展览馆和149厂(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运载厂房。 老师们一边参观正在组装的航天设备,一边聆听航天八院的建院史、中国航天的发展史以及中国航天“三大精神”,近距离感受和理解八院航天人铭记使命、甘于寂寞、勇挑重担、默默付出的崇高精神。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交流会上,航天八院的专家们介绍了上海航天八院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所有的气象卫星都是由八院生产并升入太空的。八院承担研制的航天型号产品主要涉及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五大领域、航天技术和民用产业的结合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汽车零部件、燃气调压设备、新材料、机电产品等领域,中国高铁上就采用了八院研制的高精材料。座谈交流会上,双方还就毕业生人才引进、中外航天事业的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老师们均表示,通过参访学习交流,更加明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师生党员重要回信中“心有所信,方能远行”的深刻内涵,以及在课堂中向国际学生们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和使命。

学院副院长胡文华谈到:航天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几个“特别”经过翁总工程师的事例讲解,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科学家们以四个“特别”的实际行动,脚踏实地地让祖国拥有遨游宇宙太空的实力。这种航天精神深深打动我心,激励我努力奋进。

学院党委副书记郑阳谈到:“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不懈奋斗,从基础做起,耐心打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才得以蓬勃发展。面对重重困难,航天人没有等、靠、要,没有灰心失望,而是奋起直追,矢志不渝,毕生奉献于这一伟大事业。这种坚忍不拔的航天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学院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艰难险阻,我们也要齐心协力,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创造事业的新辉煌。”

教一支部书记许国萍谈到:这次参观不仅是揭开了航天科技的神秘面纱,了解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史和实力,满足了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被我国航天人身上不畏挑战、勇于奉献的精神所打动、所鼓舞。几十年来,他们经历过“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生存挑战,经历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巨大压力,但守卫国家安全的初心和信念却从未动摇。 航天人自主研发,一次又一次地追赶和突破,直至领先世界。当今全球形势复杂多变,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同样面临艰巨的挑战。只要我们像航天人一样坚定信念,坚守初心,就一定能迎来雨过天晴。

教二支部书记杨蓉蓉和支委刘海霞谈到:航天事业乃大国重器,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但国家实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一代代航天人筚路蓝缕、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结果。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退休教职工支部书记贺国伟和退教协分会负责人王新文表示:作为建党99周年的党日活动,总体感受两个字:震撼!一是有形的震撼。玻璃幕墙前方的硕大卧龙和现场的擎天巨柱在航天人的神奇摆弄下腾跃升起,飞天揽月。二是无形的震撼。支撑航天人夜以继日奋战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崇高精神和豪迈气概。作为一名老同志,在两个震撼中深得教益,要向航天人学习,继续老有所为,为党为民尽心尽力。

学思践悟,奋发有为。这次参观学习是在实践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是一场生动的体验式学习。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全体教职工党员将秉承复旦大学的红色基因,汲取航天人的精神力量,学思践悟,奋发有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