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主要教育教学工作包括: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普通进修生教学、汉语长期进修生教学、短期培训课程、特殊团队项目等。通过长期的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综合优势。
  1. 研究生培养
  学院现有“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科学学位)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100余名,招收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包括孔子学院奖学金学生)。以中外学生合班上课为主,部分课程为留学生单独开课。开设的课程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汉语和外语素养及中外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中国学生就读期间可通过选拔赴国外任汉语教学志愿者,毕业后活跃在国内语言文化教育交流等领域,其中部分毕业生继续深造或赴国外担任汉语教师。一些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已经成为本国文化、外交、教育领域的骨干力量。
  2. 本科生培养
  学院1993年起开设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现名“汉语言(对外)”)。该专业现有“语言文化”和“商务汉语”两个方向,旨在培养具有较系统的汉语知识、中国文化知识或商务知识,通晓中国国情,具有较强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通用型人才。毕业的学生中,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汉语人才,曾在俄罗斯外交部任职担任总统首席俄汉翻译的裴慈基等就是突出的代表。
  “汉语言(对外)”专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详尽的课程教学计划,该专业纳入全校整体教学管理体系之中,配有专门的学生辅导员,该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中国学生有良好的互动机制。
  学院对本科生严把入学考试、升级、毕业关,实行逐年淘汰等措施。毕业生除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以外,还必须同时获得新HSK6级证书(单项成绩不得低于60分),才能获得学士学位证书。
  3. 汉语长期进修生教学
  长期进修教学,是指对来华学习半年或半年以上的非学历进修生的教学。来华学习汉语的语言进修生构成学院留学生主体,这些学生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按照汉语水平的不同分布于A-J共十个等级,数十个班级中。
  学院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界率先打破按学期划分的编班传统,创建了“细化级次,多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即“小步走,连续教,两月上个新台阶”。这一模式适应留学生入学时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解决“落差大、爬坡难”的问题。学院编写的教材也与该模式完全一致。这一模式已成为国家汉办《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中的推荐模式。
  学院每年组织为期一周的教学旅行活动,以及相应的汉语演讲比赛和摄影比赛。学生在学校各类文体活动中表现活跃,积极融入校园文化氛围之中。
  学院实施班主任制度,以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帮助和指导。学院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连续两周不参加教学活动者,作自动退学处理。每学期期中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并根据留学生培养的特点,制订了量化评估标准和详细操作程序,每学期期末进行教学评估。对各级次平行班的测试实行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记分制度。
  4. 普通进修生教学
  针对汉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的需求,依托学院师资多学科优势,学院为普通进修生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和中国经济课程,采用内容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学习相关的中国社会文化和文学历史知识,或中国经济、商务知识。这两种课程区别于在其他院、系、所的进修方式,兼顾汉语教学和专业教学双重教学目标,以其独特效果受到留学生的欢迎。学院为此编写了专门的系列教材。
  此外,学院还根据国外汉语教学机构的需求,开设汉语教师进修课程,开办汉语及中国文化教学专题研讨班。
  5、短期速成项目
  学院的短期速成教学层次齐全,内容多样。现有的短期速成项目涵盖了由零起点开始的初中高各个等级。在教学内容上,既有汉语教学,又有用英语授课的专业教学;既有纯汉语课程的短期班,又有汉语课程为主,兼有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类课程的短期班。
  短期速成项目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每周还安排各种文化讲座、参观游览、文化考察和语言实践活动。
  6. 定制课程
  学院还可根据有关团队和特殊群体的需要,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定制课程,如商务汉语课程、针对华裔的读写强化课程、针对企业职工的培训课程、针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特殊课程等。
  学院也与国外大学和各类教育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各类专门项目,如针对国外大学中文系的“3+1”、“2+2”项目、短期文化浸濡项目等。
 
关闭